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活動設計 / 台灣現代小說發展簡述

台灣現代小說發展簡述                      李素琴老師整理

 

一、    二○年代―啟蒙階段

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等發起組織「台灣文化協會」。

日據時代,作品多反映台民在日本異族統治下的生活苦況。

張我軍:抨擊舊文學,轉載魯迅、冰心、郭沫若等大陸作家的作品。

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一桿秤仔》、《鬥鬧熱》。楊雲萍《光臨》。

二、    三○年代―成熟期

台灣話文運動、鄉土文學論戰的產生。

呂赫若《牛車》、《台灣女性》,張文環《閹雞》,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楊逵《送報伕》。

三、    四○年代―皇民化運動(1937~1945)

日本施高壓政策,實施皇民化運動,一般人多處於祖國情節與皇民認同的矛盾當中,作家多以日文書寫。

重要作家:葉石濤、吳濁流、鍾理和。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刻畫台民處在中國大陸、日本殖民及身為台民的身分認同問題。

四、    五○年代―反共戰鬥文學

政府遷台、戒嚴、二二八白色恐怖期。強調文學藝術的時代任務,配合反共政策。

反共文學:姜貴《旋風》、王藍《藍與黑》、張愛玲《秧歌》、朱西寧、司馬中原、林海音、潘人木。

鄉土作家:鍾理和《原鄉人》《笠山農場》、鍾肇政《魯冰花》、廖清秀、陳火泉。

鍾理和《白薯的悲哀》《原鄉人》刻畫台灣人的祖國經驗。

五、    六○年代―西化時期、現代主義文學

二二八言論的黑暗期,美援入台,促成西潮文庫盛行。

王文興、白先勇、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現代主義意識流的書寫蔚為風氣。

現代派:白先勇《台北人》、王文興《家變》、七等生《我愛黑眼珠》、陳若曦。

鄉土派:陳映真《將軍族》、黃春明《看海的日子》、李喬《寒夜三部曲》

六、    七○年代―反西化、鄉土文學

釣魚台事件、退聯、中日與中美斷交,引起回歸鄉土、重視本土意識的主張。

1976年台籍作家與省外作家興起鄉土文學論戰。

鄉土文學: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黃春明、陳映真、李喬、王拓、鄭清文、洪醒夫、宋澤萊、林雙不。

女作家群:李昂、廖輝英、施叔青、袁瓊瓊、蕭颯、蘇偉貞

原住民文學:田雅各《最後的獵人》、瓦歷斯 .諾幹《泰雅腳蹤》

七、    八○年代―多元化文學

政治解嚴、開放大陸探親,多元化作品書寫,1985年後現代主義、後設小說引進。

女性主義:李昂《殺夫》《暗夜》、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呂秀蓮《這三個女人》

都市小說:朱天心《淡水最後列車》、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

政治書寫:陳映真《山路》。

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張大春、楊照、平路、邱妙津、紀大偉

八、    九○年代―世紀末文學

顛覆、解構的年代,禁忌的題材,後現代的語言(南腔北調、國語台說…)

情色文學:陳裕盛《騙局》、紀大偉《感官世界》、洪綾《異端吸血鬼列傳》。

同志小說:邱妙津《鱷魚手記》、朱天文《荒人手記》、曹麗娟《童女之舞》。

網路小說: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痞子蔡《第一次親密接觸》。

 

 

鄭心怡 李明儒 黃文琪 趙淑貞 陳雪芬
吳明玓
劉芷瑜 徐儷芬 曾如君 陳瑩嬑
林靜怡 李姿玲 吳薇儀 吳夙珍 陳佩珊
鄧淑華 潘怡君 陳  君 黃森茂 柯佩君
謝夢蕾
賴宣錂 郭冠琦 郭由融 高若凡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