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活動設計 / 現代文學的流變

現代文學的流變                                  李素琴老師整理

 

台灣

一、二○年代─啟蒙階段

1920年          蔡培火在東京成立《台灣青年》刊物,提倡新文學運動。主張使用白話文。

1921年          林獻堂、蔣渭水等發起組織「台灣文化協會」。

1922年          1927  《台灣民報》由東京遷至台北,轉載胡適、魯迅作品。

→產生新舊文學論戰、台灣話文論戰。

二、三○年代─成熟期

1930年    黃石輝提倡鄉土文學。

1934年          「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台灣文藝」創刊。

 鄉土文學論戰、台灣話文建立

三、四○年代─皇民化運動(1937~1945)

禁用漢語、漢文,新文學運動式微。

四、五○年代─反共文學

戰鬥文學、懷鄉組曲

五、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

美援入台

王文興、陳若曦、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進西方文藝思潮。

六、七○年代─鄉土文學

國際孤立

西化之反省、鄉土文學論戰(1976)、本土化議題、原住民文學。

七、八○年代─多元化文學

政治解嚴,題材多元。女性主義、二二八書寫、都市文學,反映政經社會。

1985年後現代主義、後設文學引入。

八、九○年代─世紀末文學

解構、顛覆、追新摹奇

感官情色書寫、同志文學、病痛文學、旅遊文學、網路文學,眾聲喧嘩。

 

大陸

一、二○年代─成長期

緣起: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白話文學。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倡新文化運動。

1918年          魯迅發表〈狂人日記〉

發展:

1920  周作人、沈雁冰等成立「文學研究會」─社會改革、寫實主義、人道主義。

1921年    郭沫若、郁達夫等成立「創造社」─革命文學、浪漫主義、崇尚馬克思主義。                                                                     

1928年          胡適、徐志摩等創辦「新月社」─人性文學、健康與尊嚴兩大原則。

1928年    「太陽社」─開創革命文學新世紀

二、三○年代─全盛期

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為無產階級而鬥爭。(魯迅、郭沫若等五十二人)

三、四○、五○年代─抗戰文學

1942年          毛澤東倡「工農兵文學」

大後方作品多不出愛國宣傳口號。

優秀作品多出於上海(張愛玲、錢鍾書)

四、六○、七○年代─文化大革命

19665月至197610月粉碎四人幫,餘波至1978年,長達12年。

五、八○年代─傷痕、改革、尋根文學

1978年          女作家盧新華的短篇〈傷痕〉揭開序幕。

傷痕、尋根、西方文藝思潮、後現代。

六、九○年代─文化重大轉變的時代

商品化、解構、魔幻寫實,虛無、焦慮、頹廢書寫,文學退居文化邊緣。

 

 

 

鄭心怡 李明儒 黃文琪 趙淑貞 陳雪芬
吳明玓
劉芷瑜 徐儷芬 曾如君 陳瑩嬑
林靜怡 李姿玲 吳薇儀 吳夙珍 陳佩珊
鄧淑華 潘怡君 陳  君 黃森茂 柯佩君
謝夢蕾
賴宣錂 郭冠琦 郭由融 高若凡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