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一第二學期與高二第一學期前半段

2   中國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先秦時代

()史前與夏商周三代的傳承

1.史前時代的傳說與考古

 

 

 

2.商至西周的文明進程

1-1 簡介史前考古重要成果與文明成就,並舉例說明古籍記載的傳說與考古及人類學的相互對應之處;特別介紹二里頭遺址及其重要性。

2-1 說明殷商為中國信史的開始及其政體,並介紹文字、工藝、曆法的成就和宗教之發展等。

2-2 討論西周封建制度的內涵及其與宗法、禮樂、土地制度的關係,並提及西周人文精神的展現與社會生活。

()春秋戰國時期

1.從封建到郡縣

 

 

 

 

 

 

 

2.社會經濟的變遷與學術的百家爭鳴

1-1 說明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分界,從「尊王攘夷」到「強國兼併」的轉變;討論戰國時期「七雄」的富國強兵策略與中國走向大一統的趨勢,並說明列國於封建體制崩壞之餘,陸續公布法典、建立中央集權制與設置縣、郡。

2-1 說明封建制度瓦解所造成的階級流動、平民崛起與「編戸齊民」社會的形成。農業方面,說明鐵製農具的使用、牛耕技術的推廣、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現、重要的水利工程興建等;工商業方面,介紹重要的手工業、大商人的崛起、大城市的出現,以及各國錢幣的使用等。

2-2 簡述「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及重要學派,如儒、道、墨、法、陰陽、名家等的思想與主張。

二、秦漢至隋唐

()秦漢統一王朝的建立與發展

 

1.政府規模與政治演變

 

 

 

 

 

 

 

 

2.對外關係

1-1 介紹皇帝制度的建立與演變,說明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皇權與相權及其運作;漢武帝時,「內朝」、「外朝」的形成。

1-2 簡述秦速亡的原因;西漢初期實行郡國並行制;新莽的興滅;東漢光武帝的表彰氣節,後期的黨錮之禍,以及黃巾之亂後的地方州郡割據等。

2-1 簡述自西周以來以禮為中心的「天下秩序」觀;討論秦漢疆域的擴張及其與周邊地區人民或政權的關係;並略述「張騫通西域」之後,中西絲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概況。

()秦漢文化的發展

1.學術教育

 

 

 

 

 

 

2.經濟與社會文化

1-1 簡述秦始皇「焚書」的背景及其對西漢初期儒學發展的影響;並述及黃老之學的演變。

1-2 說明武帝時儒學的官學化,並述及陰陽五行之學、律令之學的發展、西漢晚期經學的「古、今」之爭。

2-1 敘述西漢「重農抑商」政策及地方豪強的發展;西漢武帝與新朝的財稅政策;東漢商業與土地生產的關聯。

2-2 擇例介紹重要傳統節日,如過年、燈節、端午、七夕、重陽等,以及下棋、博弈等生活娛樂。

()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

1.從魏晉到隋唐的政局演變

 

 

 

 

 

2.政治與財稅制度的變革

1-1 敘述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士族政治的特色與性質的轉變,並述及士族的社會生活。

1-2 說明隋唐盛世的形成背景及興衰的過程,如貞觀之治、武后稱帝、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牛李黨爭等。

2-1 介紹隋唐的重要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舉考試、府兵制的演變等。

 

 

2-2 說明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土地及賦稅制度的演變,如占田令、均田制、租庸調與兩稅法。

()民族互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

1.北方胡族與華南土著

2.道教的形成與佛教的興盛

 

 

3.隋唐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1-1 介紹主要的北方胡族與南方土著,包括「蠻」與山越等。

2-1 介紹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師道及江南士人道教等。

2-2 介紹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以及佛教中國化的現象。

3-1 介紹盛唐時期的「天可汗」體系,並強調唐朝透過絲路與中亞、西亞的聯繫所呈現的國際風貌。

3-2 說明隋唐文化對東亞的影響。

三、宋、元、明與盛清

()夷夏爭勝與政權型態

1.文治國家的建立

 

 

 

 

 

2.北亞民族的興起

 

 

 

 

 

 

 

 

 

3.皇權的擴張

1-1 說明宋代為矯正唐末五代武人專擅、地方割據等流弊而強化君權,並推行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強榦弱枝等政策。

1-2 略述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與從變法到黨爭的演變。

2-1 敘述遼、金、夏與元帝國等王朝的迭興及其與兩宋的競逐關係,應說明宋朝「攻遼取夏」、「聯夷攻夷」、「歲幣買和」等對外策略,以及與北方民族形成新的外交關係。

2-2 說明遼、金、元的重要體制與政策,如遼的二元統治、金的本位文化、元的種族等級與行省制度。

3-1 敘述明清中央政府體制的轉變及影響,並討論其與專制皇權擴張的關係。

3-2 介紹清初的統治政策與盛清時期的對外擴張。

3-3 說明明清專制皇權以八股取士與捐納制度來晉用人才,並以文字獄桎梏士人的思想。

 

()經濟的繁榮與變遷

1.農業發展與人口變化

 

 

 

 

 

 

 

2.工商業興盛與貨幣經濟的發展

 

 

 

 

 

3.海上交通與貿易

1-1 說明宋代長期安定促成農業生產力提高、人口增加與市場經濟的繁盛;以及從部曲到佃戶的基層生產關係變化、庶民地主的增加。

1-2 敘述北宋到盛清時期耕地與人口的變化,並說明此一時期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以及江南經濟的持續發展。

2-1 說明宋元以迄清朝前期,工商業逐漸興盛,專業市鎮、城市的發展,以及商幫行會的組織、商人地位的提升。

2-2 說明貨幣經濟的發展,如宋代紙幣的出現,以及明清銀銅雙本位制的發展。

3-1 敘述唐宋以後海上貿易的興盛,以及明代實施海禁的影響與鄭和遠航的意義,並說明朝貢貿易的概念及相關現象。

3-2 敘述華商貿易網絡的形成與白銀流通在近代初期世界體系中的重要性。

()學術思想與社會文化的新貌

1.學術思想

 

 

 

 

2.科舉、士紳與宗族組織

 

 

 

 

 

 

 

 

3.庶民生活與民間信仰

1-1 略述宋明理學的形成、要旨、演變及清代考據學的興起。

1-2 說明新航路發現後,明末清初中西接觸與西學輸入的概況,及其中斷的原因與影響。

2-1 敘述宋代透過擴大實施科舉考試,形成有異於中古士族的新士人階層,逐漸演變成明清士紳階層的基礎,並說明士人在地方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

2-2 略述宋元以降,在士大夫提倡下,宗族以儒家禮教規範為基礎的發展,如祭祖、建祠堂、修族譜、設立宗族公產等。

3-1 擇例說明庶民生活,如藝文活動、戲劇等的內容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3-2 擇例簡述重要民間信仰與宗教,如白蓮教與羅教等。

四、晚清的變局

()帝國的衰微與西力衝擊

1.內亂迭起

 

 

 

 

 

 

2.外患頻仍

 

1-1 概述清朝自嘉道年間逐漸衰微,此後內亂、外患接踵而來。

1-2 敘述太平天國之亂、捻亂、回變的背景、經過及影響,並分析地方勢力漸起,漢人地位提升的原因。

2-1 敘述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與俄國侵略,以及其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瓜分危機、門戶開放政策、八國聯軍等外患。

()改革與革命

1.自強、變法與立憲

 

 

2.革命運動的發展

1-1 敘述自強運動、戊戌變法、庚子後新政與立憲運動等的背景與內容。

2-1 敘述孫中山倡導的革命運動、庚子拳亂後革命勢力的擴大,以及帝制的覆滅;並論及辛亥革命成功的因素,包括改革派官紳對辛亥革命之影響。

五、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中華民國的創建與民初政局

1.民國的建立與臨時約法

 

 

2.北伐以前的中外關係

1-1 說明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臨時約法頒布及其後所遭遇的挫折,並簡介洪憲帝制始末及南北分裂情況。

2-1 說明民初與俄國、日本及英國等列強的關係,並述及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統一建國與抗戰

1.國家的統一與建設

 

 

 

 

2.抗日戰爭與外交成就

 

 

 

 

3.戰亂下的社會與民生

1-1 說明國民政府北伐統一的過程;統一後在財政、經濟、交通、軍事、教育與學術各方面的努力,以及因抗日戰爭爆發所造成的建設中斷。

2-1 說明日本侵華的經過及暴行;中華民國從獨立作戰到與同盟國並肩作戰的演變。敘述國民政府在外交上的成就,如廢除不平等條約、參與聯合國的建立。

3-1 說明抗戰時期政府機關、學校、工廠的遷徙與人民生活。

()戰後復員與國共內戰

1.國家復員的困難

1-1 說明抗戰勝利後財政困窘、接收弊端、東北問題及中共勢力的擴大。

 

2.制憲、行憲與國共決裂

2-1 說明政府制憲與行憲的背景與經過,國共決裂的原因及國共內戰。

()社會經濟與文化

1.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2.農村困乏與惡性通貨膨脹

1-1 說明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興起、新文化運動及其影響;工商業者及婦女地位的提高。

2-1 說明民初雖有新式工商業和城市興起,但廣大的農村因天災人禍而陷入困境。政府因抗戰軍興及國共內戰,以增加發行貨幣來支應財政所需,造成物價持續上漲,終致財政崩潰。

六、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

()中共黨國體制的建立和發展

1.中央集權黨國體制的建立

 

 

 

 

2.從混合經濟到計畫經濟

 

 

 

 

 

 

 

 

3.文化大革命

 

 

 

4.人口成長的壓力

1-1 說明中共據有中國大陸,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主張階級鬥爭,改造知識分子思想;建立高度中央集權、黨領導一切的國家體制,紮根邊疆和深入社會基層。

2-1 說明中共建立政權以後,以群眾運動方式進行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並推動三反、五反運動,擴大公有經濟部門。

2-2 敘述中共全面推行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並經由戶口和配給制度形成城鄉隔離的二元社會結構。

2-3 介紹中共所推行的三面紅旗運動及其所造成的大饑饉。

3-1 敘述毛澤東推行文化大革命及其所帶來的體制癱瘓、政治迫害、教育倒退和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後。

4-1 說明在中共政權統治下農民生活的改善、公共衛生的推廣及農業發展策略,帶來人口快速成長,也造成許多問題。

 

()改革開放後的發展

1.鄧小平路線下的政經發展

 

 

 

 

 

2.六四天安門事件及後續經濟發展

1-1 敘述鄧小平局部恢復私有經濟部門,讓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體系接軌,同時在政治上有所變革。

1-2 敘述改革開放後,大部分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經濟快速發展,惟其內部也有嚴重隱憂。

2-1 敘述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發生及其後中共強調政治穩定重於一切的政策。

2-2 說明中共全力吸引臺資、僑資、外資,並以出口貿易帶動經濟發展,使中國大陸逐漸成為龐大經濟體。

()中共外交政策和海峽兩岸關係的演變

1.毛澤東時期

 

 

 

 

 

 

2.鄧小平時期

1-1 說明中共在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演變:從向蘇聯「一邊倒」到中蘇共分裂、從「打倒美國帝國主義」到以美制蘇、從萬隆會議和平五原則到向第三世界國家輸出革命。

1-2 敘述國共對峙關係的演變。

2-1 介紹鄧小平掌政後的重要對外政策。

2-2 簡述1979年以後中共宣稱和平統一,但不排除以武力犯臺,同時促進兩岸經濟交流;以致兩岸關係雖趨密切,但政治依舊涇渭分明。

說明:授課1.5學期,共計24週,各單元授課週數建議配置如下:

1.第一單元「先秦時代」:3

2.第二單元「秦漢至隋唐帝國」:5

3.第三單元「宋元明與盛清時期」:6

4.第四單元「晚清的變局」:2

5.第五單元「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4

6.第六單元「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4週。

有關中華民國播遷來臺後之歷史已在高一上學期有所敘述,此處不再重覆。

 

 

 

 

教師姓名

112學年度第2學期任教班級

分機

李紹芬

歷史科召集人,高一103,106,109,114,117,高二自然班群205,208,211。 340

夏繪閔

110導師,高一105,108,110,116,高一自主學習, 課程諮詢教師。

342

高仲恆

高二社會班群201,202,203,204,高二自然班群206,207,209,210,212。

342

陳詩雯

註冊組長,校訂必修研究方法與專題109,110。

222

張育甄

高三社會班群301~306。

340

廖品誼

119導師,高一101,112,119 ,彈性學習、高二自主學習、校訂必修閱讀理解與表達112,115。

342

陳裕文

高一102,104,107,111,113,115,118, 220體育班,多元選修

340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