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資源 / 99課綱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

(含附註說明)

以下課綱「附註」欄為溝通說明之非正式補充資料,由課綱小組成員主動提供,設定用於不同溝通場合(如編者座談會、教師研習會等)使用,目的在促進各界對新課綱之進一步瞭解,並非官方正式課綱之一部分,故格式編排或有差異。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學科係為增進學生的公民資質,其所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充實社會科學與相關知識。

二、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

三、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欲培養學生發展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具備心理、社會、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經濟、永續發展等多面向公民基本知識。

二、肯定青少年後期自我與成長意義,朝向未來,發展出能欣賞他人、關懷社區、尊重社會文化差異、認同民主國家、培養珍視法治與普世人權以及追求經濟永續發展等相關的價值觀念。

三、增進參與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思考、判斷、選擇、反省、溝通、解決問題、創新與前瞻行動能力。

 

參、時間分配

    本課程之必修科目共計八學分,第一、二學年每學期二學分,每週授課二節,授課時間以連排為原則,俾便於各種教學方法以及公民活動的靈活運用。本課綱針對公民活動僅列出參考時數,以供教科書編撰者與任課教師多元規劃與彈性實施。

 

肆、教材綱要

    本課程教材教學時間約占75%,活動時間約占25%。

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化

單元一之主題

附註

課綱參考節數:25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9

 

單元導讀:自我、社會與文化(參考節數:1

一、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參考節數:3

二、人己關係與分際(參考節數:3

三、人與人權(參考節數:3

四、公共利益(參考節數:3

五、公民社會的參與(參考節數:3

六、媒體識讀(參考節數:3

七、文化與位階(參考節數:3

八、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參考節數:3

1.根據發展心理學之階段發展原理,以及「自我」

、「社會」、「文化」相關知識,整合成以「後期青少年」為主體的公民課程。本科目的學習主體,就是從青少年後期進入成年前期的主體。

2.導讀開始進入「公民與社會」課程的討論,思考這個「自我」究竟是誰?為何會帶著發展的任務?社會與文化對於自我的期待是什麼?給予什麼機會?

3.本單元目的在於培養成熟的行動主體,也為能負責任、有權利意識的成年公民進行準備。透過「自我成長」、「人己關係」、「人權」、「公益」、「公民參與」、「媒體識讀」、「文化位階」及「多元文化」等主題的學習,增進公民知識、社會關懷與實踐能力,並為以後五個單元的發展,提供相關基礎。

 

主題一、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引導學生理解「成年」的發展過程,進而期待成為成年公民的課題。「成年」代表取得某種完整的社會成員的身分地位以及和這個地位有關的權利與義務。要瞭解「成年」,應先瞭解成長的階段,並以「通過儀式」來說明。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自我的成長

 

 

 

1-1自我的意義

 

 

1-2自我的成長與變化

 

1-1「自我」是生命個體主觀的位置,也是在社會文化脈絡中建構個人的獨特性和社會位置。

1-2要由全生涯 (lifespan)發展心理學來概述,「自我的發展」是其中的核心議題。「成長」是自我的階段性的實現,也是自我與社會、文化交互,逐漸發展的過程。

    此處所稱的成長階段,可用幼年童年青少年後期青少年年輕的成年來說明。

2.成年禮與通過儀式

2-1傳統的通過儀式與禁忌

 

 

 

2-2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

2-1介紹「通過儀式」概念。「通過儀式」代表成員必須經過身分轉化的歷程,取得新成員地位的認可。成年禮是一種「通過儀式」,而通過儀式涉及「禁忌」的設定與通過。

2-2舉例說明我們社會對於成年的規範與要求。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並不明確,但對青少年來說,依然需要通過人生的種種重要關卡,如:政治上(參政權)的成年;法律上對於「未成年」的看法;還有通過學校的正式教育和畢業、就業;離家獨立居住或者取得駕照;在閱聽行為上開始不受「限制級」的約束;開始有性行為;男性成為役男等等。這些「成年」過程都是先對「未成年」做出社會規訓,然後以界定「通過」來作為區隔。

    從跨文化的觀點,例如國內外的傳統、或者原住民族的通過儀式、禁忌、成年禮等,說明各地方、不同時代的成年禮儀以及其所代表的意義。例如:德國的十四歲、台灣的「作十六歲」、周禮的「及笄」與「弱冠」、台灣原住民如阿美、布農、鄒等族的成年禮,並討論其社會意涵。

 

3.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3-1有權利意識的公民

 

 

 

 

 

 

 

 

3-2能負起責任的公民

 

 

 

3-3有參與意願的公民

    成年公民指自我發展階段達到成熟,加入成人社會後的公民。對成年公民的期待包含對自己的各種公民權利有所主張與維護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能對社會的其他人與事表達關心,負起責任並能對參與公共事務產生積極態度。

 

 

 

 

 

 

 

 

 

 

3-1「權利意識」則指對於公民身分的各種權利有所認知,例如基本人權、一般公民權利等。建議從學生權益或者從勞基法相關規定為例來切入。

3-2「負責任」屬於人際相互依賴的倫理價值觀。可用雇主與雇工間的職場倫理案例來說明。

3-3「願意積極參與」是鼓勵公民行動、實踐的意思。

 

 

主題二、人己關係與分際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人己的關係與分際,是成年過程中重要的知識與情意。人己關係是指自我和他人,由近到遠的種種關係。介紹不同層次的人己關係,討論人我交往、相互對待時應有的分際與界限問題。在所有的人己關係中,「分際」與「界限」的概念就是接續前一主題,「個人權利與責任」的要旨。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家人與同儕關係

 

1-1家人關係與界限分際

1-2友誼、同窗之誼 關係與界限分際

    以社會學的初級團體為主要概念,說明家人、同儕關係對於人之生存的重要價值。另一重點在於討論:即使是初級關係範疇,人與人相互交往時仍有一定的「分際與界限」,例如:隱私、身體自主、基本人格尊嚴以及基於自願的互惠等等。

    子女與母親、父親的關係從密切的依賴到逐漸獨立(即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的理論)是本節第一重點,其次才是兄弟姊妹、同儕之間的互賴與區分。

2.性別關係與平等 尊重

 

 

2-1多元的性別關係

 

 

 

 

2-2性別不平等、騷擾與歧視

 

2-1即對於多元性別關係的意識。認識性別多元化的議題,例如:「性別氣質」、「性傾向」的多元化。學生需先理解「性別關係」與「兩性關係」在概念上與行動意義上的不同。

2-2說明因性別差異所受到的騷擾、歧視與不平等待遇。所謂性騷擾與歧視的核心議題,著重權力支配以及地位不平等的問題。

    以平等尊重為主要觀念,切入性別關係。

 

 

    可以我國相關立法為軸線,舉學校或者職場性別交往環境之實例說明。

3.情愛關係與自主

3-1情愛關係的意義

 

 

 

3-2情愛與人的自主

 

 

 

 

 

 

3-3自主與尊重

 

3-1情愛關係是人類的基本慾望。情愛關係指個體間的相愛、相互照顧、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有許諾性質的親密關係。

3-2情愛關係需建立在個體自主的前提。許諾則以忠誠與不變為特色,但若一方難以維持原有的許諾(例如:情侶分手、夫妻離異等),另一方亦難以強迫。遵守自己的許諾與尊重別人的身體與行為自主都是重要的人己關係。

3-3自主是自由權的表彰,但自由有其界限,需以尊重他人為原則,以不侵犯他人、不限制他人的自由為界限。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可以我國有關妨害性自主、家庭暴力等相關法律或案例切入。親密關係中許諾的價值,以及尊重他人的自主選擇,都是重要的人己關係。

 

主題三:人與人權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接續前一主題的人己分際、自主與尊重等關於自由與責任的議題討論,說明何以認識「人」應該具有「人權」,是「公民與社會」課的重要內容。本主題除了為第二單元的民主政治、憲政主義,第三單元的憲法與人權、刑事訴訟、行政法與生活等主題奠定討論基礎之外,也與第四單元的個人選擇以及選修單元一的社會安全和大法官釋憲等主題有關。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人權理念的發展歷程

1-1「天賦人權」理念的緣起

 

 

1-2從「天賦人權」概念到「聯合國人權宣言」

 

1-3人權議題的擴大發展

1-1簡短引言歷史上「天賦人權」理念出現前後的思想脈絡,說明當時認定「人權」屬於某些「特殊條件」者的權利。

1-2簡介「天賦人權」的概念到「聯合國人權宣言」(1948)的發展歷程,說明相應的人權內涵如何演變與普世化。

1-3主要用意在說明人權議題在當代擴展的情形。舉例介紹1948宣言發表後的人權議題發展,如:社會權、文化權、婦女人權、性別平等、原住民人權等相關議題與可能的爭議。

    「人權」此一概念在西方的發展歷程,先由資產階級白種男性這個原型,漸次擴充到其他原本被排除的奴隸、無產階級、黑人、原住民、女人等類型的人身上(例如:奴隸為財產、原住民飛禽走獸說、女人為無權利能力人。)舉例說明。

2.日常生活中的人權議題

2-1我國與國際社會常見的人權議題

 

 

2-2校園內的人權問題

 

2-1可舉例說明如:兒童、婦女、同性戀、愛滋病患、外國人、移民和國際難民、住民自決、媒體報導侵犯隱私等所涉及之人權議題。

2-2強調學生也有基本人權。說明校園內的權利義務與規範議題、人權爭議和救濟管道。

    促進學生對於人權議題的討論與觀察能力。

 

    促使學生對於切身生活中的人權議題產生敏感度和權利意識。可以舉搜書包、記過、數位學生證、對於學生的歧視性待遇等事例。

3.人權保障與立法

3-1人權為何應該受到保障

 

 

3-2我國重要的人權立法及其意義

3-1介紹公民社會保障人權的必要性,舉例說明人人享有免於恐懼的尊嚴生活以及蔑視人權的歷史教訓,例如: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等。

3-2說明並檢視我國既有關於人權相關的立法,並討論相關不同的人權倡議者的主張。

 

 

 

 

 

    此處為避免和單元三的「憲法與人權」重覆,以新興人權議題為主。如屬憲法層級的自由權、平等權等基本人權可約略提及,較   詳細的探討留待後續予討論。

 

 

 

 

 

 

 

主題四、公共利益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立基於接受「私益」與「公益」同屬人類文明生活與道德力量之基石的立場,讓學生理解公共參與及個人基本權益的重要。公私之分是複雜問題,難以簡單定論。此處重點唯在覺察「公共利益」的存在、特色與相關議題,並導引出能「參與」公共議題的公民價值。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認識「公益」

 

1-1「公益」的意義

 

 

1-2公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1-1說明何謂「公益」或「公共利益」,   其和個人或家庭利益、宗族利益、特殊(團體)利益等的不同。

1-2說明公益與其他利益可能「衝突互 斥」或「包容互補」,彼此的關係也可能因為社會變遷而有所改變。

    例如,消費者保護、環境保護、或海洋生態保護、社會安全制度等相關議題為例。

    相關學理可參考例如(1)社會主義、社群主義立場傾向認為維護公益大於私益,對於個別私益採取限制。

2)古典自由主義立場基於效率的觀點,認為私益的追求,其加總可以達到最大的公益。

3)理性自利立場者傾向於認為如果要增進私益,需要先對公益追求有理性認識,因為公益的擴大,仍有助於私益的維護。

2.與公共利益相關的重要議題

2-1如何衡量是否符合公益

 

 

2-2增進公益的難題

2-1介紹不同看法,例如:能促進社會全體或絕大多數人之福祉;或能促進國家社會整體之福祉;或能符合客觀上公平與正義的原則。

2-2介紹相關議題,討論「為何維護或增進公益常成為社會中的難題」。

2-1亦可從公有財對於使用者無競爭亦無排除性的特色來說明。

2-2多由於誘因不足,例如「共有財悲劇」的議題,或者「搭便車」的個人理性問題。

3.公共利益的代  

 

 

 

 

3-1國家與強制力 

 

 

 

 

 

 

3-2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本身無法代表自己,必須透過能行為的個人、社團或者機構來代表。

3-1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也是強制力,是主要的公共利益的代表,例如:通過法律,維護、保障公共利益,維持公共秩序,進行公共建設。但亦有可能假借公共利益,侵犯人民應有的權利與形成多數暴政的問題。

 

3-2說明在民主政治中,人民透過平等  參與和表達,輿論與社會公益團體,可代表人民對國家、政黨進行監督遊說,推動公共利益,又稱倡議(advocacy),並舉例說明。

    宜正反俱陳,舉例說明國家促進或傷害公共利益的能力。更深入的議題在第二單元憲法主義、權力分立, 第三單元憲法與人權,第四單元關於政府的職責等,會繼續深入探討。

 

 

主題五、公民社會的參與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在現代社會生活與變遷中,公民主動參與,形成有行動力的結社、組織,或投入社會運動,並且在必要的時空條件下對於最高位階的權力組織(國家)有選擇進行公民不服從的權利。公民社會是公民提出主張並盡責自我管理的集合體。

    如屬於傳統的公民參政權部分,留待第二單元講授。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公民結社

 

1-1志願結社

 

 

1-2結社和民主的關係

1-1說明何謂志願結社,其實質或形式上(如:法律規定)的條件及常見的分類方式。

1-2說明結社,特別是民主方式的結社,如何可能有助於民主品質的提升與發展。

    如適當則可以我國、跨國的志願結社為例說明。另外,我國「人民團體法」中有關社會團體的分類系統祇是諸多分類方式之一,不必受其限制。此處相關的理論者例如Tocqueville, 或者Robert Putnam 有關「社會資本」的討論等。

2.非政府組織與社會運動

 

 

2-1非政府組織

 

 

 

 

 

 

 

 

 

 

 

2-2社會運動

 

2-1說明非政府組織作為一種志願結社團體,有哪些特色?為何稱為非政府組織?舉例說明。

 

 

 

 

 

 

 

 

 

2-2說明社會運動(組織)的特色及社會運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舉例說明。

    舉例均以國內或者跨國組織說明。非政府組織(俗稱NGO)是國家(官僚組織)與市場(營利組織)之外的「第三部門」。相對另外兩部門,有自主、自我管理、志願以及服務利他、非營利導向等涵義。

    社會運動有針對體系,用集體行動來倡議「進步」社會價值與意義,常以促進社會公益為號召。它和政黨的政黨動員、宗教的信仰運動或者保守的道德運動有關,但不盡相同,亦不宜混淆。社會運動組織為NGO的一種,但反之未必。社會運動組織或為倡議型或抗爭型的NGO

    可舉例說明近代重要的勞工運動、女權運動、環境運動、民權運動的主張,許多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普遍價值。

3.公民不服從

 

3-1公民不服從的意涵

 

 

 

 

 

 

 

 

 

 

 

 

 

 

3-2公民不服從運動 實例

 

3-1說明公民不服從的人權法治意涵。如:何謂公民不服從?有哪些條件,可能合理化公民不服從(惡法)的情形?

 

 

 

 

 

 

 

 

 

 

 

 

3-2舉國內外公民不服從運動的案例,說明對於民主社會的運作和發展有何重要性。並強調選擇公民不服從的行為,個人必須有勇氣與毅力,承擔法律後果與個人犧牲的代價。

    公民不服從,亦稱為市民不服從。其條件是針對惡法的選擇性不服從和反抗,常是不得不然的良心行動。公民不服從是「故意違法」,所以必須有充分正當的理由,例如:根據自然法原則或者因為「阻卻違法」的必要,在使用的手段上屬於非暴力和平抗爭手段。

    目的在促使學生理解公民不服從的道德高度與艱難度。例如:甘地的不服從運動、金恩博士、圖圖主教的非暴力抗爭、和平反戰運動、戒嚴時期台灣的黨外集會遊行活動、反公害污染運動、反對集會遊行法抗爭等等。

 




主題六、媒體識讀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與交換,大部分要透過資訊傳播與媒介進行。在民主社會中,媒體作為資訊生產者有表達的自由,但媒體資訊和人的表達、接收之間有複雜的關係。我們需要瞭解個人對媒體資訊如何認知接收,資訊如何生產以及是否可能監督等問題,於是出現了「媒體識讀」的議題。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媒體、資訊與閱聽人

 

 

 

1-1 言論自由

 

 

1-2 媒體的公共角色

 

 

1-3媒體如何影響認知

 

1-1 言論與表達自由是民主基本價值,而媒體自由則是這種價值的表現,可斟酌作為本節引言。

1-2 例如:媒體有報導事實、評論事實、設定議題、促進討論、凝聚公共利益及形成輿論的角色。

1-3認識到資訊環境如何影響閱聽人,形塑其價值偏好與選擇,而媒體亦有誤導人之可能。舉例說明現代生活中人們益發依賴類似「即時資訊」等大眾傳播資訊後可能出現的問題。

    簡示傳統關於民主政治中「第四權」的討論。

 

   

    例如:日本的媒體批判所提出的「總白痴化」一語,意指當代大眾傳媒有使舉國上下一起被白痴化之虞。

2.媒體資訊的生產

 

2-1資訊生產與營利事業

 

 

 

 

 

2-2 新聞資訊的幕後

2-1 舉例說明一般的資訊經營者,例如:電視網、新聞集團、電影事業等大多是企業體,而企業需要獲利,有時候也要配合政治強權,以維護或擴大其投資利益。

 

2-2認識新聞資訊是從哪裡製造生產,大部分的資訊都是企業集團生產的結果。舉例說明,新聞資訊如何生產,例如:經過媒體經營者、各層級的專業工作者與守門員之手,篩選、組合、包裝後的結果。

    可以介紹「票房」、「收視率」與「發行量」如何影響媒體組織的行為,並把閱聽人的數目當成商品賣給廣告商。

    資訊可能是經過選擇的事實呈現,也可能是歪曲事實的呈現。

 

3.媒體監督與「近用權」

 

3-1新聞專業倫理與自律

 

 

 

 

 

3-2瞭解媒體「近用權」的意義

3-3公民行動與媒體監督

 

3-1簡述說明新聞與資訊生產常見的問題,如:過度的追逐市場佔有而缺乏自律的問題。提示新聞專業倫理與新聞自律的重要;提示言論自由的責任倫理,例如:對隱私權的尊重以及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倫理的意涵等。

3-2簡介舉例說明「媒體近用權」的基本主張與意義。

3-3舉例說明處於分散的公民,面對組織化的媒體企業,對於資訊生產的掌控,如何進行監督與對抗的問題。

    可以台灣或跨國的經驗為例說明。

 

 

 

 

 

 

 

例如,利用新興科技(網路、草根新聞報導、部落格、BBS)等有關「公民賦權」的議題。

 

主題七、文化與位階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以語言族群、生活風格為主題,介紹文化得以共享之處及不同群體間的文化差異,並能引伸出文化位階與反歧視的相關討論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由語言、生活風格與自我的關係來認識文化

 

 

1-1多種語言文化生活

 

 

 

 

1-2自我與生活風格

 

 

 

 

 

 

1-1文化的概念在語言與生活風格(又作「生活方式」)中最易看出。要說明這是生活世界的主軸,有差異但亦有其共通而分享的脈絡。本節從語言切入,可舉例或融入討論台灣(包括離島)與其他華語文化地區間的異同。

1-2透過比較來提示:文化對於自我有何意義,鼓勵學生認識自我形成的文化背景差異。藉語言、習慣、生活風格、城鄉背景等差異,瞭解自我形成的社會文化影響因素或者傾向的形成,進而討論這些習性改變的可能。知識發展可透過跨社區、跨國的比較,也可以透過個人生活史做前後期比較。

    生活風格(life style)、文化習性(habitus)等都是本節背後的理論知識,教科書中可以斟酌使用這些術語。

2.文化形式與身分區別

2-1常見的文化活動形式

 

 

 

 

2-2文化形式與身分區別

 

2-1舉例說明常見的文化形式,有何社會意義,例如:民間文化、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官方文化等。學習目的在強調不同文化活動的概念背後,是因為有不同社會群體的組織活動。

2-2舉例說明不同的文化如何形塑文化認同,用來凝聚群體或區別人我,例如:青少年次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區別;異性戀的文化如何區別同性戀的文化。

    可引導文化形式的背後是社會生活方式與組織型態。

   

    在此可舉具體的例子討論青少年次文化的問題,例如可讓學生充分分享他(她)們的偶像崇拜、身體裝飾、火星文等經驗。

3.文化位階與不平等問題

3-1發現文化的位階現象與議題

 

 

3-2文化位階與歧視

3-1認識「文化位階」(cultural hierarchy, 又作「文化等級」)。宜舉例說明並解釋文化的位階排比如何存在於大眾傳播、傳統文化、文化品味等現象。

3-2舉例說明文化位階和歧視的關係。位階屬於人為之不平等,經常和政治經濟不平等、種族主義等互為因果。舉例說明歧視少數民族、排除異類、污名化等歧視與排除現象。

    文化位階通常是建築在二元對立的認知結構上,例如:「高/低」、「進步/落後」、「優雅/粗俗」、「主流/非主流」、「官方/民間」、「富裕/貧窮」、「整潔/骯髒」等等。

 

 

 

主題八、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

(參考節數:3

說明

 

    從多元文化的理念,進而認識台灣現代社會,培養未來公民面對全球化趨勢時有所依據。對於全球化的文化影響意涵,宜客觀分析,引導討論。

    對原版作循序漸進的調整,使結構較為清楚。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多元文化」的基本主張

 

1-1文化差異與平等對待

 

 

 

1-2維護少數群體與促進權益的政治主張

1-1介紹文化權與多元文化,例如:反對強迫少數同化於主流文化;反對歧視或隔離少數。舉例說明對文化差異採取欣賞、尊重、平等對待的方式,亦是符合社會共同利益的理由。

1-2多元文化另外一種積極的涵義,即在公共政策上對少數族群或弱勢團體成員採取特別的維護措施。說明這種差別政策為何符合並且可以促進平等的用意。舉國內、國外憲法或公共政策例證說明。

 

2.認識多元文化的現象

 

2-1社會文化的起源議題

 

 

 

 

2-2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現象

2-1說明當代常見關於民族文化歷史起源爭論的意義。採涵化、雜異化的觀點,討論文化起源、文化變遷的議題。情意方面的重點是討論台灣與離島社會文化起源的多元歷史事實。

2-2舉例介紹台灣與離島社會的多元文化及平等的社會議題,例如:新移民、原住民、各語族、歷史記憶、使用母語、古蹟保存等相關人權與文化權平等的議題。

涵化(acculturation

雜異化(hybridity)屬於文化研究觀點,可借用考古、歷史材料說明文化發源與演化,可討論文化形成的具多元性現象與過程。

3.多元文化與全球視野

 

3-1「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

 

 

 

3-2全球公民意識

 

3-1討論「全球化」帶來的文化交流以及對於各地區文化的形塑與壓力作用;檢視「全球在地化」,舉例說明本土社會在全球化衝擊下之文化與認同反應。

3-2強調全球移動、跨國境流動引發的新移以及所引起的新移民公民權的議題。此處須強調並檢視台灣是否能提供全球多元文化發展,並達到社會平等、促進多元整合的議題。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是對全球化(globalization)概念的辯證反彈。除「反全球化」抗爭之外,還有「另類全球化」的運動,其立場為普遍人權與正義價值行動的跨國連結,形成國際社會壓力,並不是反全球化而已。

 

 

 

 

 

 

 

 

 

 

 

 

 

 

 

 

 

 

 

 

 

 

 

 

單元二、政治與民主

單元二之主題

附註

課綱參考節數:25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9

 

單元導讀:瞭解政治與民主的意義及其目的(參考節數:1)

一、國家的形成與目的(參考節數:2)

二、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參考節數:4)

三、政府的體制(參考節數:4)

四、政府的運作(參考節數:2)

五、政治意志的形成(參考節數:3)

六、人民的參政(參考節數:3

七、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參考節數:3)

八、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參考節數:3)

增加導讀,以瞭解政治與民主的涵義。

1.大部分主題名稱祇做文字的調整,使內

容說明更完整或更容易理解。

2.主題五以政治意志的形成來取代政黨政

治的名稱,政治意志是包括深藏在內的政治思想與表示在外的政治意見之統合,透過這政黨與利益團體的運作,才使政治意志形成,而化為政策運作。

3.九五暫綱主題五是選舉制度,現以人民的參政來概括。

4.順序上把第七與第八主題對調。先談國

際政治的局勢後,再談台海兩岸關係對我國外交困境的影響,更能幫助理解。

 

單元導讀

(參考節數:1

說明

附註

    瞭解廣義的民主政治、國家、國際關係等。內容宜涉及到國家發展、民主憲政發展、政府制度、政黨、人民、國際政治等面向。除概念學說外,亦應對我國政治發展、我國國際政治、台海兩岸關係等相關議題,提供導讀或引言基礎。

 

主題一、國家的形成與目的

(參考節數:2

    說明近代主權或民族國家的出現和國家組成的要素,並說明我國目前的情形。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主權國家的形成與國家認同

 

1-1主權國家

 

 

1-2國家認同

1-1簡述「主權國家」歷史發展,並以國際法架構、我國憲法與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舉例說明之。

1-2說明「國家認同」概念的涵義,並對應於現行中華民國憲法相關內容,描述我國人民對於國家認同的不同看法。

1-1除通說有關「主權國家組成的要素」歷史發展外,尚能融入海洋教育基本能力指標,導引出我國領海、經濟海域等相關主權國與國際問題。

2.統治的正當性與目的

2-1國家統治的正當性

 

 

 

 

2-2國家應追求人民福祉

2-1說明統治正當性(legitimacy)的意涵及其與統治的合法性有何不同。舉例說明。

 

 

 

2-2從人民主權、人民福祉來說明國家存在的應然目的。

2-1可討論人民是否接受政治體系的統治效力,以及統治是否屬於合法統治等不同層次議題。

2-2民主國家應該強調國家為人民而存在,保障人民的權益。

 

主題二、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參考節數:4

說明

附註

    說明民主政治的意義與原則以及憲法為主的憲政主義、我國憲法的制定與修改的經過。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民主政治的意

 

1-1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1-2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1-1從人民主權、人權保障、公民身分等角度加以說明。

1-2簡略說明民主理論演進中的主要內容。

 

 

擇其主要的理論說明。

2.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

 

2-1民意政治

 

 

2-2法治政治

 

 

2-3責任政治

 

2-1就政治平等、多數統治、定期改選、公共參與等多角度區分民主與非民主的不同。

2-2側重民主與法治的關係,可從個人自由的限制、行政權的範圍和司法獨立的角度來說明。

2-3從政治及法律的角度說明行政權的運作,應對誰和對什麽行為負責以及如何使政府負起責任。

    民主政治本是從代議民主發展出來,故代議民主也是民意政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故可以在民意政治裡來討論。

 

3.憲政主義

 

3-1憲政主義的涵義

 

 

 

3-2憲政主義的憲法

3-1說明憲政主義的涵義。憲政主義期待建立自由民主的憲政秩序,主張以憲法建構有限政府,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3-2係指以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民權利為目的的憲法。透過憲法規範,實踐民主、法治與權力分立等原則。

    新增憲政主義,以此說明自由民主的憲政秩序。

4.我國憲法的變遷

 

4-1憲法變遷

 

 

4-2近年我國憲法的增修

4-1說明憲法為何會發生變遷,並說   明我國現行的修憲機制。

 

4-2重點說明近年來憲法增修的重大議題或成果。

4-1偏重學理說明。修憲機制以現行機制為主。

4-2 以解嚴後我國憲法數次增修為例,討論增修的重要議題或成果,提出扼要的綜合分析,勿流於具體條文內容描述。

 

 

 

 

 

 

 

主題三、政府的體制

(參考節數:4

說明

附註

    政府體制包括中央與地方政治體制。本主題先從權力分立的立場出發,介紹各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尤其是內閣制與總統制,再討論我國現行的政治制度。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

 

 

 

 

1-1內閣制

    先從權力分立的理論說明西方政府制度中權力互相制衡的意義,並簡介世界民主國家的中央政治體制類型。

1-1說明內閣制的運作方式與特徵。

    可舉英國或德國等不同類型的國家為例,特別著重立法與行政之間的關係。

2.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

2-1總統制

2-2混合形式

2-1說明總統制的運作方式與特徵。

2-2如:半總統制,可以法國或其他國家的制度為例說明。

    在內閣與總統制介紹完之後,討論其他制度。可選混合制「或」委員制,加以說明。

3.我國的中央政治體制

 

3-1我國的中央政府組織

3-2中央政府各院之間的權力關係

3-1依憲法增修條文簡要說明中央政府的組織與功能。

3-2說明我國中央各院之間的權力制衡關係。

    因為憲法增修條文的改變,使我國政府的權力從五權合作朝向三權制衡的理論過渡,故應強調對立法、行政與司法這三個機關的組織與運作。

4.我國的地方政 體制

4-1府際關係

 

 

 

 

4-2地方治理

 

4-1討論我國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各級政府的垂直與水平的關係。

 

 

 

 

 

 

 

 

 

4-2說明地方政府的組織與權責以及民間第三部門參與地方政治的運作與社區的營造等情形(包括社區或部落公約、公寓大廈等的管理)。

4-1地方政治學界在理論與實際的最近發展,和二次戰前有不一樣的情況出現,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現在受到重視。以前祇重視中央集權式的地方自治,現在從底層出發,尤其民主深化後,地方權限擴大,故用府際關係的名稱來取代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

4-2地方治理,亦取代了地方自治以往狹隘的祇有官方統治的觀念,因為它又加入了人民或社團、社區等參與地方政治運作的觀念。

 

主題四、政府的運作

(參考節數:2

說明

附註

    現代政府透過文官體系協助運作,政府規劃或推動公共政策的成效需受到評估與監督。討論政府再造的原因與目的。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行政機關的運

 

1-1政府決策的過程

 

 

1-2文官體制與政治中立

1-1討論公共政策從制訂、執行到評估等的觀念,並舉實例,如:我國海洋政策等來做說明。

1-2說明政務官與常任文官的權責與文官政治中立的重要性。

    公共行政學是政治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政府的決策事關眾人之福利及文官體制,尤其在政黨輪替後,政治中立的顯現出其重要性。

2.效能政府

 

2-1政府績效評估

 

2-2政府再造

2-1從效能政府說明政府績效評估的意義與作用。

2-2說明政府再造的原因及內容。

    現代化的政府注重績效評估以及政府再造的問題,在此給予說明。

 

 

 

 

 

 

 

 

主題五、政治意志的形成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人民雖有言論自由,但常處於鬆散且無組織的狀態,無法形成有效的政治意見或壓力。政黨、人民社團都是凝聚或促進政治意志形成的重要團體,透過遊說、倡議,促成政治意志的具體表達。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政黨政治

 

1-1政黨的意義與功能

1-2政黨制度的類型

1-1說明政黨的意義、起源與功能。

1-2依據「政黨數目」及「政黨競爭性質」作為分類的標準。

 

2.我國的政黨政

 

2-1我國政黨政治的形成

2-2我國主要政黨的基本主張

2-1說明我國解嚴前後政黨政治的演變及當前政黨政治的情況。

2-2簡要說明我國主要政黨各自的基本立場,如:其政綱、相關決議文或政策等所反映。

 

3.利益團體

 

3-1利益團體的意義

 

3-2利益團體對政治的影響

3-1說明利益團體的意義,並舉影響我國政治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為例說明。

3-2說明利益團體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決定,並舉例說明之。

 

 

主題六、人民的參政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以選舉、公民投票相關制度與行為為主題,瞭解人民參政的管道與意義。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選舉制度

 

 

1-1選舉權的意義與行使

1-2選舉制度的類型

    先簡略說明參政的內容。

1-1說明選舉權的意義及其行使。

 

1-2舉例說明各種重要的民主選舉制度,如:多數決、比例代表制及單一選區兩票制等。

 

2.我國的選舉活動

 

2-1我國選罷法的基本精神

2-2選舉及其社會、文化問題

2-1說明我國選罷法的基本精神。

 

2-2說明可能影響我國選民投票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與相關問題。

 

3.直接民主與公民投票

 

3-1直接民主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3-2我國的公民投票制度及其比較

3-1說明公民投票對民主政治的意義及創制與複決的重要性。

3-2透過與國外的比較(如:瑞士等),說明我國公民投票制度的主要內容及其問題所在。

 

 

主題七、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增加國際組織的課程以明瞭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國際政治的基本認識

 

1-1當前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

1-2爭取國際地位的重要性

1-1說明冷戰到當前國際政治權力結構的轉變。

1-2說明國際地位對一個國家的影響。

 

2.國際組織的功能與運作

 

2-1國際組織的功能

 

 

2-2聯合國的重要議題運作

2-1說明國際組織的功能,並舉與我國關係密切的官方及民間國際組織加以說明。

2-2說明聯合國的重要議題的運作,如:人權、全球永續發展等。

 

3.我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

 

3-1我國的外交處境

3-2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情形

3-1說明我國當前外交的困境。

3-2說明我國參與官方和民間國際組織的情形。

 

 

 

主題八、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從動態與比較的角度上,理解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台海兩岸各自相對政策的依據

 

 

1-1台灣的中國政策依據

1-2中國的台灣政策依據

    先略述台海兩岸分治的事實。

1-1說明台灣的中國政策依據。

 

1-2說明中國的台灣政策依據,如:反分裂國家法等。

    如憲法增修條文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及各個政黨的政策主張。

2.台海兩岸政治交流中的重要議題

 

2-1政治承認議題

2-2武力威脅議題

2-1說明台、中雙方在政治上承認的問題。

2-2說明中國對台灣軍事武力威脅的問題。

 

3.影響台海兩岸關係的國際因素

 

3-1美國對台海兩岸關係的影響

3-2其他各國及國際組織對台海兩岸關係的影響

3-1說明美國與台海兩岸之間的重要協定或條約的影響性。

3-2說明亞洲國家(如:日本)與聯合國、歐盟等重要國際組織的影響。

 

 

 

 

 

 

單元三、道德與法律規範

單元三之主題

附註

課綱參考節數:25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9

 

單元導讀:道德與法律規範(參考節數:1

一、道德與社會規範(參考節數:3

二、道德與個人發展(參考節數:3

三、法律基本理念與架構(參考節數:3

四、憲法與人權(參考節數:3

五、行政法與生活(參考節數:3

六、民法與生活(參考節數:3

七、刑法與生活(參考節數:3

八、紛爭解決機制(參考節數:3

 

1.增加「導讀」。

2.增加道德與法律的整合性,並強調分析、判斷、  反思與多元思考。

3.主題一至二(道德部分)95暫綱重整,且增加學理基礎與現代社會需求的新趨勢。

4.主題三至八(法律部分)儘量減少課綱的變動, 95暫綱基本架構上,作適度的調整。


 

 


單元導讀

(參考節數:1

說明

附註

    說明本單元在公民與社會課程中的定位(如:道德與法律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各主題間的關係與重要內涵簡介。

    幫助學生對於本單元有一完整、概括的先前瞭解。

主題一、道德與社會規範

(參考節數:3

   將道德視為社會重要規範之一,並強調道德與其他規範間的異同以及其變遷與多元觀。

    藉由主題一與二的道德主軸,由社會規範及個人發展兩個面向加以闡述,凸顯本課程對於公民德行養成的具體內容,包括認知、情感與行動等層面。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社會規範的意義與功能

 

1-1說明社會規範的意義

 

 

1-2理解不同的社會規範概念

 

1-1提供社會規範的概括定義與舉例說明,並可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觀點,指出共同生活中產生社會規範的必然與必要。

1-2討論現代社會並存或共享的社會規範以及有關「社會規範」一詞的分化(例如:神喻、禁忌、風俗習慣、宗教、道德、法律等)。

 

2.社會生活中的道德

2-1道德與其他社會規範的異同

 

2-2現代道德的範圍與功能

2-1說明道德是當代生活中諸多社會規範之一,並比較道德與其他社會規範(例如:法律、宗教、習俗等)的異同。

2-2列舉道德與當代生活關連的實例,說明道德範圍已由個人層面擴展至公共領域、專業與自然生態範疇,並指出道德的功能是要培養理想的個人與社群。

    本單元將道德與倫理視為同義且混用而不加以區分,道德可為價值、信念、關係或是判斷標準等意涵,端視其脈絡與習慣用法而定。

    道德與倫理雖在用法上略有差異,但將二者混用且視為同義的情形亦多所存在。在教學時數有限的情況下,要求區分道德與倫理概念並非必要,且反易縮減或影響其他重要內容的學習。

3.道德的變遷與多元觀

3-1道德的變遷

 

3-2道德的多元觀

 

3-1說明道德的變遷及形成的時空因素,並舉出古今不同時空的道德變遷實例。

3-2道德多元觀(moral pluralism)是指當代社會同時並存多種道德理論,非單一絕對亦非主觀相對,其中雖可能會有歧異或衝突,但也可互補、統整或取捨。

 

 

    道德多元觀可先解釋道德必有所立基的理念判準,且區分道德多元觀不同於道德絕對論與道德相對論。其次,道德多元觀可參考規範倫理學的重要理論,包括重視結果的效益主義,重視動機的義務論,以及重視品德的德行論等。另亦可參考後設倫理學,以及當代倫理思潮對於多元的觀點。   

 

 

 

 

 

 

 

 

 

主題二、道德與個人發展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現代生活中道德爭議不可避免,但必須藉由反思加以解決困境,進而在生活中彰顯道德價值與具體實踐,並促進道德發展。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道德議題與衝突

1-1道德議題的複雜與多樣

 

 

 

 

 

 

 

1-2價值衝突與其主張

1-1說明何謂道德議題,並選擇以下範  疇舉出實例加以討論:包括生死議題、專業領域的道德議題、動物權、環境倫理、資訊倫理等。

 

 

 

1-2連結前述若干道德議題實例,舉出其中價值衝突之處,並就支持與反對的主張,分別剖析其理由與價值取捨的根據。

    現代生活中有些言行的善惡與是非判斷,較為明確且易有共識;有些言行則屬道德議題,較為複雜與歧異,且贊成或反對均有正當性論據。

    可參考應用倫理學,指出現代多元開放社會中較受關注的道德議題,並與學生生活相結合。

2.反思個人的道德價值觀

2-1個人道德價值觀如何形成

 

 

2-2如何反思個人道德價值觀

2-1說明個人(包括自我與他人)可能因時空文化及個別經驗等因素,形成有所異同的道德價值觀。

2-2反思個人道德價值觀依據的理由、偏好及其正當性,並藉由互為主體、理性溝通以及自我批判反省等現代公民德行與行動能力的展現,達到自我與他人間的充分理解與共識,避免偏見與歧視。

   

 

 

 

    可參考溝通行動理論與論辯倫理學等當代道德思潮。

3.道德發展與實踐

3-1道德發展

 

 

 

 

 

 

 

 

 

 

 

 

 

 

 

 

 

 

 

 

3-2道德實踐

 

 

3-1闡述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逐步建立道德原則以為判斷與言行的依循。並舉例說明道德原則是有發展性的,也就是由無律至他律而至自律的發展方向。

 

 

 

 

 

 

 

 

 

 

 

 

 

 

3-2指出道德實踐的重要,並可舉實例  強調如何增強道德敏感度以及提升道德意志力,且能適度表現道德勇氣等,進而培養現代公民德行。

    道德原則是指廣義道德上的應為,此為理想性也是發展性的,可參考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此外,成熟與高層次的道德原則可強調需衡量行動影響的層面與後果,考量應盡的義務是否履行,以及發揮維護個人、群體、社會、國家、世界、生態的自由與和諧發展,所應具有的正義伸張、弱勢關懷與社會責任等道德精神。

    彰顯本課程強調公民德行(諸如正義、關懷、尊重、責任等)與道德實踐的具體內容,且特別提出知情意行統整所需強化的面向,並與學生生活連結,避免流於說教與形式化。

 

 

 

主題三、法律基本理念與架構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承接道德主題的內容,說明法律作為現代社會主要規範體系的特質。

主題名稱修改。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法律特質及有限性

 

1-1說明「法律」的定義

1-2法律的強制性與有限性

1-3「法律為最低度的道德」

1-1說明法律的定義。

 

1-2強調國家具有公權力為後盾的強制性特質。

1-3強調法律在所有規範體系中具有最後手段性。說明法律非萬能,效力其實有限,以法律手段進行高度管制或重判重罰,並非萬靈丹。

    小幅修正九五課綱內容,並予以濃縮。特別強調法律的「強制性」、「最低道德」以及法律非萬能,效力其實有限的特性。可與主題一關於法律和其他社會規範的討論對照呼應。

2.法治國家的意義:法律的最高性

 

2-1法治的意義

 

 

2-2法律須經民主正當程序制定

2-1透過法律特質的介紹,引入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亦即:不因人、因個案而異其執法。

2-2強調法治國家在民主原則、法治國原則之下,對立法層面之正當法律程序的重視,是法律正當性的重要來源之一。

    調整九五課綱內容,從法治國家的意義出發,說明法治與人治的區別。加深法治國原則的部分,以與政治單元有所區隔。

3.憲政主義下的基本法律架構

 

3-1 法位階的意義

 

 

 

 

 

 

3-2大法官違憲宣告的意義

3-1從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出發,說明在法治國原則和依法行政的理念下,法位階的意義為何,法律與命令的制定與訂定機關別及其意義。

 

 

 

 

 

3-2法律追求實質正義,不符合實質正義的法律,在民主憲政國家裡即有「惡法」之虞。說明在憲政主義的架構下,某一法律是否為違反憲政價值的惡法,在憲政制度上是交由大法官來認定。

    微調九五課綱內容,強調憲政主義下的法位階意涵,以及何謂違背實質正義的「惡法」,並說明大法官的司法審查功能。

 

    「大法官違憲宣告」的意義,此處安排係為說明違反法位階的效力為何,說明某一法律是否為違反憲政價值的惡法,在憲政國家中乃交由大法官來認定。編寫者可以視行文必要於中間加入一般性的規範控制制度。

 

主題四、憲法與人權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本主題旨在引導學生認識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意義。強調「憲法為人民而存在」的基本理念,在權利保障面向如何落實以及認識人民基本權利與其意涵。

    接續單元一「人與人權」的主題,進一步深入闡述憲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權理念和內容。另外,憲政主義移至政治單元說明,並調整本主題的編排順序。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憲法所保障的人權理念與內容

1-1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

 

1-2其他基本權利

 

1-1從「人性尊嚴」此一人權核心價值出發,說明目前憲法所規定的基本權利及其重要內涵。

1-2進一步說明其他人權在當代憲法論述中的重要地位,例如:環境權、社會權、多元文化權、和平權等,可以舉例方式說明之。

  

2.自由權的保障及界

 

2-1自由之界限:個人自由與公益的調和

2-2依法律保留原則與比例原則限制個人自由

2-1說明憲法如何調和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

2-2強調憲法第二十三條所規定的法律保留原則和比例原則,在憲政國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平等與差別待遇

3-1法律保障實質平等

 

3-2為保障弱勢的差別待遇

3-1說明憲法上平等權的內涵,介紹法律如何保障實質平等。

3-2說明憲法何以容許政府採取差別待遇的措施,以達成實質平等的目標。

 

 

主題五、行政法與生活

(二個主要內容,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以培養成年公民為目的,儘量以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舉例說明相關法律中政府與人民之關係的基本原理原則,呼應主題四所傳達之公民意識。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行政法的基本理

 

1-1維護公共利益並落實憲法人權保障的行政法

 

 

 

 

1-2依法行政與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則

1-1從實質正義和程序正義的關係出發,強調行政法在維護公共利益,落實憲法在人民基本權利保障上所扮演的角色。

 

 

 

1-2以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則和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則為主軸,從動態面向說明行政法和行政程序的運作方式。建議可以舉例方式,說明政府行為何以應該受到行政法一般原理原則的拘束。

    微調九五課綱內容,強調行政法如何落實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以及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則。

    此部分之內容應避免過度抽象,可以考慮舉海洋污染防治、漁業活動規範和海岸巡防等具體實例,說明政府行為受到行政法和行政程序的制約,對於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和維護公共利益而言,究竟有何意義,加深學生對行政法的理解程度。

2.行政程序

 

2-1國家行政為何必須受到正當行政程序的規範

2-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

2-1說明行政行為與行政程序受規範的必要性。

 

2-2說明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

 

 

 

 

 

主題六、民法與生活

(參考節數: 3 

說明

附註

    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舉例說明民法中涉及權利與責任的基本原理原則,提示消費者保護、勞工保護、性別平等公民意識。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民法與私有財產權的保障

 

1-1民法的基本原則

1-2財產權的基本概念

 

1-3智慧財產權的保障

1-1說明民法的基本原理原則。

1-2從財產權的基本概念出發,說明其在民法中的重要性與其應受的限制。

1-3說明智慧財產權的意義、功能和界限。

    微調九五課綱內容和編排方式,讓學生儘量能理解日常交易行為的法律意義,避免深奧法律文字或概念的堆砌。同時,強調法律行為的整體意義,避免零碎化與背誦式的內容。

2.交易安全的保障與法律

 

2-1契約法的基本原則

 

 

2-2契約法和公平交易、交易安全、勞工保護相關法制等的關係

2-1從契約法的基本原則,如:契約自由的概念出發,介紹財產權和契約法對於市場體制的規範意義。

2-2說明契約自由的界限,引入公平交易、交易安全、消費者保護和勞工保護對於契約自由和市場體制所帶來的衝擊。

 

3.婚姻、家庭制度與法律

 

3-1婚姻成立與解消的影響

3-2父母與子女關係及繼承制度

3-1以婚姻的成立和解消為軸心,說明婚姻衍生出來的家庭法律關係。

3-2說明婚姻衍生出來的父母與子女繼承關係等多種現象以及相關的法律與其意義。

 

 

主題七、刑法與生活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刑法內容具有相當高的理論抽象性,除介紹原理原則外,應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說明國家主權與人權的基本規範,提示程序正義與人權保護等基本公民價值。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犯罪的構成

 

1-1入罪化及除罪化

 

 

 

1-2罪刑法定主義的內涵及重要性

1-1探討國家何以有權以刑罰的「嚴苛」手段處罰人民,並從強調刑罰的最後手段性出發,討論不法行為的除罪化議題。

1-2其次,強調在權力分立制衡原則下,法律保留原則在刑法領域中的呈現方式,亦即國家要定義人民是否犯罪,必須透過立法權制定法律。

    調整九五課綱內容,避免過於複雜地討論犯罪的社會成因,而僅將焦點放在法律層面的犯罪意義上。

2.刑罰的目的

 

2-1應報理論

 

2-2預防理論

2-1從刑罰的目的出發,探討刑法的必要性和界限。

2-2介紹如:應報理論、一般預防與特別預防理論。

    不強調犯罪要件與類型。

3.犯罪的追訴及處罰

 

3-1國家追訴、處罰犯罪的程序

 

 

3-2無罪推定原則

 

 

3-3被告與被害人的權利保障

3-1說明國家對犯罪的追訴處罰程序重點,同時介紹刑事訴訟制度的主要功能與公訴、自訴、告訴等程序的意涵。

 

3-2說明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以及在無罪推定原則下,被告及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問題。

3-3說明被告和被害人在犯罪追訴和處罰程序中,應該具有哪些人權保障以及律師辯護在刑事程序中,所發揮的人權維護功能。

    接續九年一貫的學習,在國中課程的基礎上,加深加廣內容。

    說明無罪推定原則、嫌犯人權保障及委任辯護人的權利和毒樹果實理論等保障的內容。並可從媒體報導內容所涉及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權保障問題舉例說明。

 

主題八、紛爭解決機制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主題七已介紹國家對犯罪的追訴和處罰程序。因此,本主題應僅就民事訴訟程序與行政救濟程序作為說明對象。除程序介紹外,並提示和平解決爭端的公民價值與應有的權利意識。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民事紛爭的解決

 

1-1訴訟與其他的紛爭解決方式

1-2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1-1說明民事訴訟制度與其他訴訟外的紛爭解決制度。

1-2說明民事訴訟程序所包含的範圍以及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構造和基本原理原則。如:法院與原告、被告之間的關係以及當事人進行主義的基本理念,引導學生瞭解民事糾紛如何解決的基本概念。

   

2.公法上的權利救濟制度

2-1公、私法區別的實定法上意義

2-2行政救濟

2-3憲法救濟

2-1此處區別公、私法最大實益(目的),在提示訴訟救濟程序的選擇問題。

2-2簡要介紹行政法上權利的救濟途徑。

2-3簡要介紹憲法上權利的救濟途徑。

    強調「有權利必有救濟」的基本理念,並將說明重點放在法律層面的救濟管道上。至於私力救濟的現象,則可納入「有權利必有救濟」的概念下說明,分析私力救濟的出現,是否多數出於體制內權利救濟管道的緩不濟急,以及其應有的疏解之道。

3.法律專業人員的角色與功能

 

 

3-1法院組織與司法人員

 

 

 

3-2律師

 

3-3法律扶助的理念及制度

3-1動態、多角度呈現司法權的角色與功能,並介紹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

 

 

 

3-2探討律師在紛爭解決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3-3介紹法律扶助制度,說明人民如何尋求法律扶助。

    關於法官、檢察官和司法人員的功能,部分內容可以在第七主題中討論。

    新增律師角色的內容,以便認識司法權、律師制度和法律扶助等議題,可在這個部分一併處理。

 

 

 

 

 

 

 

 

 

 

 

 

單元四、經濟與永續發展

單元四之主題

附註

課綱參考節數:24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10

 

一、經濟學基本概念(參考節數:3

二、市場機能(參考節數:6

三、全球化與地球村(參考節數:3

四、永續發展的經濟課題(參考節數:4

五、外部效果(參考節數:4

六、公共財與租稅(參考節數:4

1.內容:永續發展涉及的環境生態,是經濟學的外部性,而這又是市場失靈;但要談市場失靈,必須先談市場機能。

2.介紹經濟學基本概念(主題一),與市場機能(主

題二)後,以國際貿易引入全球化及地球村的觀念(主題三),為「永續發展」議題開路。

3.內容安排順序:先談市場機能(主題二),再應用

到國際貿易,後談市場失靈(主題五)。

4.落實永續發展的課題:全球化造成的問題(主題

三)、永續發展的意義(主題四)、環境生態問題的外部性(主題五)。

5.因市場失靈涉及政府角色,因此在最後討論政府與人民關係的政府支出(公共財)及收入(租稅)(主題六)。

 

主題一、經濟學基本概念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介紹經濟學基本概念並與公民學習結合。在全球經濟脈絡之下,提示經濟學對於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的分析途徑,並提示以永續發展為主軸概念。

    簡化,將比較利益法則移到主題二。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經濟學簡介

1-1單元導讀

1-2永續發展

    介紹本冊架構,六個主題前後關係,強調永續發展這個主軸。

    重點:經濟學、本冊架構與主軸。

2.經濟制度

2-1財產權與經濟決策權

 

2-2市場經濟的基礎

2-1區分經濟制度,由此進入市場經濟的討論。

 

2-2行為動機是為己謀利,但市場上買賣是自由、不強迫、無欺騙的,並假設交易結果與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者無關。

    95課綱內容移到主題二。從經濟制度面引介市場經濟。若涉及第三者,即為外部性,為主題五伏筆。財產權在外部效果裡還要談到。

3.比較利益

3-1機會成本

3-2比較利益法

    介紹機會成本,並以國際貿易中的二國為例,說明比較利益法則。

    以國際貿易為例,介紹這些基本觀念。

 

 

 

主題二、市場機能

(參考節數:6

說明

附註

    建立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以供給、需求、市場均衡,對市場機能進行解析。

    此乃本冊最難部分,應儘量簡化,唯求說清楚經濟效率。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家庭與廠商的互動

經濟行為流程圖

   介紹供需二種角色。

 

2.需求

2-1需求曲線

2-2需求法則

2-3需求價格

    祇介紹為了解市場機能所必要的需求概念,以便導出社會總效益。

    刪掉「影響需求的因素」;增加需求價格,這是討論「經濟效率」所必需的。

3.供給

3-1供給曲線

3-2供給法則

3-3供給價格

    祇介紹為了解市場機能所必要的供給概念,以便導出社會總成本。

    刪掉「影響供給的因素」;增加供給價格,這是討論「經濟效率」所必需的。

4.市場均衡

4-1供需均衡

4-2均衡價格與數量

4-3不均衡時的調整 

    討論均衡的決定與不均衡時市場自發性的調節功能,強調市場「自動」的功能。

 

5.經濟效率

    均衡時總效益與總成本之差最大

    若交易不影響買賣之外的第三者,則買賣雙方福利最大時,社會福利亦最大。

    刪去「邊際」的觀念,因為時間有限,且後文沒有用到。

6.政府干預

    政府干預一般會減損效率

    干預會脫離均衡,減損經濟效率。

    討論一般性的政府干預,有損經濟效率,藉以加強市場機能(效率)的認識。公平問題在主題六討論。

 

主題三、全球化與地球村

(參考節數:3

說明

附註

    從國際貿易之產生與貿易利弊的討論,介紹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與影響,進而討論污染無國界的地球村概念,提示京都議定書的主要內涵。

    配合永續發展主軸。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國際貿易

1-1出口供給線

1-2進口需求線

1-3國際貿易均衡

    從國內供需線導出國際進出口線,討論國際市場的均衡。

    說明貿易供需的產生。

2.經濟全球化

2-1全球分工之利

2-2 WTO

    利用主題二分析的市場機能,討論國際貿易及全球分工,並以此介紹WTO所扮演的功能。

    特別強調進口也會增進社會福利。

3.地球村與反思

3-1污染無國界

3-2京都議定書

    經濟全球化也產生了貿易利益合理分配的議題(含國內及國際)及跨國界的汙染(如:暖化)等問題。介紹「地球村」的基本理念,特別強調污染無國界、生命共同體的省思以及京都議定書的策略和共同責任。

    環境問題的分析,留待主題五。

 

 

 

 

主題四、永續發展的經濟課題

(參考節數:4

說明

附註

    從經濟面討論永續發展這個觀念,強調以經濟面為主要討論層面。

    為了突顯永續發展的特殊性,須先介紹其他的發展觀念。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國民所得

1-1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與衡量

1-2國民所得與經濟福祉

    用最簡單的方式,介紹GDPCIG+(XM),祇限於市場產值;經濟成長率的定義,它的用處與缺點。

    因為一般的經濟發展,是以國民所得之成長來定義,因此從95暫綱保留這個觀念,以與永續發展做比較。國民所得計算的缺點,亦包括了對於家務勞動價值的計算,可從性別平等的價值切入討論。

2.國家競爭力

2-1說明國家競爭力的意義

2-2衡量方法

2-3台灣的國家競爭力

     介紹幾種最普及的國家競爭力之定義、衡量方法、台灣的國際排名以及反省此一指標的用途(優缺點問題)。

    加入這個觀念,也是用來與永續發展做比較。

3.經濟發展的要素

    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企業才能、政府效能

    簡單介紹六要素,並說明國民所得帳上祇有人造資本(固定資本形成)。

    保留,以便與永續發展做比較。

4.永續的經濟發展

4-1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

4-2資源與環境

4-3聯合國與永續發展

    說明經濟成長率高並不一定能保證永續發展;並以台灣的海洋資源為例,說明地球資源的有限;綠色GDP;永續發展觀念的演變及與其他發展觀念的比較。

    永續經濟發展不同於其他觀念的經濟發展。

 

 

 

 

主題五、外部效果

(參考節數:4

說明

附註

    以經濟分析方法,討論永續發展問題。

    永續經濟發展的很多層面,與外部效果有關。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外部效果造成的市場失靈

1-1外部成本

1-2外部效益

    概括性的介紹市場失靈,再集中討論外部效果。

    95暫綱1-1移到主題四。原2移到這裡,並簡化(例如,公共財移到主題六)主題一談到交易若不牽扯到第三者,則個人福利最大時,社會福利也最大,但若涉及第三者,則另當別論。外部效果,就是討論這個問題。建議儘量用永續發展相關論點為例,例如「世代正義」。

2.外部效果的原因

2-1財產權

2-2資訊

2-3交易成本

    分析外部效果的原因,其他財產權與主題一有關,也可以討論智慧財產權。

簡化95暫綱內容。

3.台灣的環境與生態問題

3-1台灣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3-2國際約束與民間環保運動

    以台灣的海洋資源污染為例,討論台灣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台灣必須遵守國際公約的理由以及民間的環保運動。

    加入台灣環境與生態的現況。

4.政府的對策

4-1制度性因素

4-2使用者付費

4-3課稅與補貼

    討論政府的作為。制度性因素,如:明確財產權、提供資訊等,以降低交易成本。

    市場失靈下,政府可能解決問題的政策。

 

 

 

 

 

 

 

主題六、公共財與租稅

(參考節數:4

說明

附註

    從經濟學觀點討論政府的本職以及為了完成其任務而必須有的租稅。

    95暫綱主題四-2的公共財,拿出來單獨成立「政府」主題。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附註

1.公共財

1-1公共財的特性

1-2政府效能差也能為民謀利

    強調公共財的共享性(non-rivalry)

    公共財是市場失靈的重要概念,從原主題四-2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節。

2.政府支出

2-1台灣歷年政府支出

2-2效率與公平

    說明台灣歷年政府支出的變化,兼論支出之公平與效率。

    政府收支與百姓密切相關,藉此增加民主參與之動機。

3.政府收入

3-1台灣歷年政府收入

3-2公共財與公營事業

   說明台灣歷年政府收入之變化,兼論公營事業並非公共財。

    可藉此說明政府課稅比自己賺錢更有效、與民爭利的真義。

4.政府效能與失靈

4-1量出為入

4-2成本效益分析

4-3民主參與

4-4利益團體與遊說

    政府收支原則異於私人;支出項目通常需事先做成本效益評估;政府運作模式與利益團體之遊說。

    說明政府的特性,以及政府並非萬能。

 

 

 

 

 

 

 

 

 

 

伍、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根據目標與核心能力,編寫教材與進行教學時,宜注意以下原則:

(一)教材內容宜參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特別是與「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綱及基本內容銜接關係。當主題或內容相近或重複時,宜在深度以及廣度二方面予以區隔。

(二)教材內容宜參考普通高中其他領域相關科目如:歷史、地理、家政、全民國防教育、生涯規劃、生命教育、健康與護理等相關科目內容,形成學習上的相輔相成,但在內容上要避免重複。

(三)教材內容宜注意本學科和學生現階段(青少年後期)的生存、生活、生命的關係,藉此培養學生朝向未來發展,嚮往成為成熟公民。

(四)各單元教材的內部主題以及不同單元之間,雖各有重點,但都應強調內容上的前後呼應與統整,必須避免知識上的零碎切割,而強調循序漸進的整體考量。

(五)教材內容應該考慮社會脈動,配合現代生活,發展民主與多元觀點,增進理性思辨能力,並宜顧及不同群體的需求,避免偏見、歧視與威權內容。

(六)教材內容宜考慮多方納入生命教育、人權教育、法治教育、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消費者保護教育、多元文化、永續發展、海洋文化等相關議題與價值的探討。

(七)教材綱要中列有「主題」、「主要內容」、「次內容」與「說明」,其中「主題」與「主要內容」係供編撰教科書與教學之重要依據,以不更動為原則,而「次內容」與「說明」之次序與內涵,得由編撰者與教師斟酌變更與調整。

(八)教科書編撰時宜兼顧各單元之學理基礎與生活實例,宜依照參考時數設計教學「活動」,並於各章之後,適當加列如:「自修複習問題」、「討論問題」及「補充讀物目錄」等,幫助學生自行閱讀。

(九)教科書出版者宜另編寫「教師手冊」,列舉參考文獻、視聽教材等參考資料及實施方法,以利協助教師進行教學準備。

二、教學方法

(一)教師宜依教材性質,配合媒體與科技,採用多樣創新、適合學生特性與主題內容的教學方法(例如:座談、辯論、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分享、道德兩難討論、價值澄清、合作學習、議題中心、審議式民主、服務學習、體驗學習、實地參訪等),並可搭配進行公民活動的教學。

(二)教師教學宜廣泛徵引時事資料,提供補充教材,配合課文內容,以強化本科目與生活的關連,並引發學生學習之興趣。

(三)教師講解教材,宜多利用各種統計資料、圖表、模型、照片、幻燈片、紀錄影片、錄音等教學資源,以增進教學成效。

(四)教師教學宜掌握本科目價值教學的特性,兼重認知、情意與實踐等多元面向及其深度的強化。

(五)教師進行教學課程計畫與實施,宜利用社會科教學研究會,除與其他「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學合作外,並可加強與相關學科進行橫向課程聯繫,以促進協同教學的效果。

(六)針對每學期應有25%的活動時間,教師可結合校內綜合活動,如:服務學   習活動、自治會活動、班級班會活動、社團活動及學校特色活動等,體驗公民生活並從實踐中學習。

(七)教師可邀請學者專家或社會人士,進行教材相關內容或有關公民教育、公民活動的演講及座談。

三、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配合課程目標、核心能力、大綱內容之要求,選用適當的評量方式。

(二)教學評量的方式宜多樣化(例如:紙筆測驗、口頭問答、課堂討論、報告撰寫、檔案評量、行為表現、觀察等),且兼重完整的學習歷程與結果。

(三)教學評量宜重視公民所需核心知識係由低而高的發展層次,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勿流於零碎知識記憶,而宜發展高層次思考批判。

(四)教學評量宜重視公民的品德言行係由外而內的逐步形塑歷程,包括價值敏感度、積極關注、選擇判斷、調整與融入既有價值系統與新價值、進一步價值反省等。

(五)教學評量宜重視公民參與的行動與能力係由點而面的擴大範疇,包括思辨反省、溝通論辯、共識形塑、問題解決、創新方案等。

四、教學資源

(一)拓展學科知識:可參考各人文社會學科的專業辭典、百科全書、經典名著、期刊、報章雜誌與多媒體素材以及政府與非政府機關出版品等。

(二)充實教學設備:包括各項視聽器材及自製教學所需的多媒體設備等。各校得按實際需要購置或自製。

(三)設置專科教室:為提高教學成效,各校宜按「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班級數及實際需要設置之。

(四)設置校本位網路資源:各校因應本校特色,可成立「公民與社會」資訊網站,連結政府相關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資訊網站,蒐集各種資訊與相關時 事,並支援教學研究與課程發展。

(五)設置跨校網路資源: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成立全國性跨校之「公民與社會」課程網路資源資料庫,支援全國各校的教學研究與課程發展。

(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教學精進:因應修訂課綱的實施,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宜訂定相關計畫培訓本科種子教師,並協助教師適應新教材的教學;另則須致力於增進教師專業知能、豐富教學內容以及提升教學品質的相關研究與實務推動。

(七)「公民與社會」進修研習課程:本次課綱係依據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暫行綱要,修訂而成。對於教師適應新版教材與提升專業知能,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宜訂定完整的配套措施,針對教師的實際教學需要,持續提供各種長期(寒暑假期間)與短期(學期中)的進修與研習課程。

教師姓名

任教班級

分機

李映文

118 119 120 201 202 203 213

340

吳婷婷

214 215 216 217 301 303 304

340

陳立偉 204 205 206 207 212 221

340 

鍾瑋慈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210 211

340
陳玟曦  101 102 103 104 105 218 219 220

340

陳倩雯 121

340

郭姵岑

302 305 306 307

 341 
陳芊聿 106 107 108 115 116 117 208 209

341

 

跳至網頁頂部